《我心靈得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這首詩歌的詞作者是哈瑞修.斯彼福(Horatio G. Spafford 1828-1888)。他出生於紐約,居住在芝加哥,職業是當地一位著名的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也是芝加哥房地產的投資人。《我心靈得安寧》是他在經受了四個女兒全部死於海難的巨大人生苦難後下寫的詩。(左圖為作者像)
1873年11月15日,一艘名為“威樂杜勒阿弗爾號(Ville du Havre)”的船從紐約起航開始了她的死亡之旅,目的地是法國。這是一艘5065噸位的蒸汽動力螺旋槳推進的豪華客輪,由英國泰晤士鋼鐵公司建造,並因剛在當年完成改造裝修而煥然一新,其最高航速可達13節海裏,船上有170個頭等艙,100個二等艙,50個三等艙(见左图)。本次航行乘客和船員加起來有313人,其中包括哈瑞修.斯彼福的妻子和四個年齡分別為2歲、7歲、9歲、11歲的女兒。
哈瑞修.斯彼福作為一家之主其實是買了船票要與妻女一起坐這艘客輪前往法國,可就在他已經與家人到達碼頭準備登船的前一刻,正好碰到他所參與投資的芝加哥房地產在區域規劃(Zoning)上出現問題必須由他出面來加以解決,於是他決定讓妻女先行,自己等到處理完有關事務後再搭乘下一班船去與歐洲與她們匯合。
威樂杜勒阿弗爾號客輪啟程後在一望無際的大西洋航行,一帆風順。到了航行的第七天即11月22日的淩晨2點,船航行到北緯47°21’西經35 °31′ 的位置,熟睡在夢中的旅客突然被巨大的鋼鐵與鋼鐵的撞擊聲驚醒,大家蜂擁沖出船艙跑到甲板上一看,原來客輪已經被一條鐵甲船(英國厄爾湖號 Lochear)攔腰撞上,主桅杆斷裂倒下,並砸壞了一側的救生艇,船正在快速下沉……; 在一片混亂中客輪在被撞的第12分鐘那一刻斷成兩半,沉入漆黑一片的大洋中,在海面上產生了巨大的海浪漩渦,大多數乘客和船員根本來不及自救就全部掉入冰冷的海水之中。在這場早於《泰塔尼號》悲劇39年的著名船難中,全船313條鮮活生命只有87人得以生還,其餘人均葬身於大西洋。
哈瑞修.斯彼福的妻子安娜及四個女兒當時都墜入到海裏。安娜在海浪中艱難地尋找失散了的孩子們,還曾經一度拽住了其中一位孩子的裙邊,但即刻又被海浪衝開;有一條救生艇也一度有希望搭救到快沖到艇附近的兩個孩子,但仍因水流喘急而未獲成功。最終四個小女孩全部都被無情的大海吞沒。安娜本人也僅因在陷入昏迷前抓住了一塊漂浮到眼前的木板而僥倖被厄爾湖號的船員救起。
安娜和其他生還者獲救後被轉移到另一艘前來救援的美國輪船上繼續航行,9天後抵達英國。傷心欲絕的她實在無法面對如何將四個孩子全部遇難的消息告訴自己的丈夫,於是在她給哈瑞修.斯彼福的電報只寫上兩個英文單詞:Save alone (僅我生還)。這封著名的電報至今仍然保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見左下文圖片)。
收到妻子報喪電報後,斯彼福心如刀割,他立即搭乘最近一班船前往英倫,同行的旅客中有不少客人都是船難死者的家屬。當船行駛到“威樂杜勒阿弗爾”船難發生的經緯度處時,船長特地來到這位失去了四個女兒的父親的船艙房內,告訴他此刻他們正在越過船難發生的海峽地域。
親愛的讀者,讀到此處你可以想像那時的斯彼福會是什麼樣的心情?痛心?哀傷?沮喪?憤怒?命運對他來說實在過於殘酷,作為基督徒他甚至還可以對上帝呼喊:主啊,我是那麼愛你,為什麼還要讓我經受那麼多苦難!
確實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哈瑞修.斯彼福近幾年遇到的苦難實在太多太重了。他和妻子安娜是在主日學時認識的,當時安娜才15歲,斯彼福大她整整14歲;斯彼福苦等了三年才與她結成美好的婚姻,這才有了兩人愛情的結晶:五個孩子,四女一男,然而在三年前唯一的男孩卻因為得猩紅熱而死去;兩年前芝加哥發生了美國19世紀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災,大火燒掉了占城市的三分之一面積,整整四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切建築物,而斯彼福投資的大片房地產物業正好位於在火災地區,造成他大半生的積蓄財富毀於一旦;作為房地產商他積極參與了災後城市重建,卻因後者事宜誤了與妻女上同一條船,以致在海難發生時未能在現場救援女兒逃生;
他一生都在服事主,參與各種福音事工,甚至這次帶家人去歐洲度假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順道去英國支持著名佈道家慕迪籌備的大型佈道大會,但卻因此行而失去了四個天使般的可愛女兒……(上圖為他四个女儿的生前照片)。
然而,面對這樣如海浪一波接著一波的苦難打擊,斯彼福卻用“我心靈得安寧”這樣的主題寫下來這首傳世不朽的偉大詩歌:
《我心靈得安寧》
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又平穩,有時憂傷來似浪滾,無論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撒但雖來侵,眾試煉雖來臨,但有主美證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贖我,賜安寧。
回看我眾罪,全釘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極歡暢,主擔我重擔,何奇妙大恩情,讚美主!我心靈,得安寧。
求主快再來,使信心得親見,雲彩將卷起在主前,號筒聲吹響,主再臨掌權柄,願主來!我心靈,必安寧。
在詩中作者雖然用“江河波浪滾滾而來”來形容他此刻刻骨椎心的“憂傷”,但面對這樣的苦難,他心裏依然相信因為自己已得到主十字架寶血換來的“救贖”恩典,心中有“主領引”,有主擔他“重擔”,因此無論碰到了什麼樣的“困境”和“試煉”或者是“撒旦來侵”,都不會影響自己靈魂中從主而來的安寧。全詩的最後一節“求主快再來,使信心得親見”的詩句更反映了他的盼望,即將來有一天他將在天上與他親愛的女兒們重新相見,因為那是主耶穌的應許!
這首詩寫成後在1876年正式發表在由著名聖樂家桑迪 (Ira D. Sankey)和貝利斯(Philip P. Bliss)主編的第2期“福音歌曲”一書上,而作曲的就是貝利斯。貝利斯出生於美國濱州的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庭,因家境原因他11歲就被迫離家外出工作,靠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來完成基本教育。這樣的環境本來很難讓一個人在音樂領域有所作為,據貝利斯本人回憶他直到10歲那年才第一次聽到鋼琴聲音,但他卻有幸得到了幾位“貴人”的幫助,而在成人後走上音樂之路:19歲時他遇到了一位教音樂的老師,後者發現他有音樂天賦,給了他平生第一次唱歌技巧的訓練;21歲時他與女友露西結婚,而露西是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因而給了丈夫許多鼓勵和幫助,露西的祖母還特地借了三十美元給貝利斯,從而使他能夠去紐約音樂師範學院接受了九個星期的正規音樂教育;31歲時他認識了大佈道家穆迪,不久成了穆迪的福音歌手,並在五年後正式成為一名全職的聖樂歌手和作曲家, 並在聖樂界享有盛名。(右上圖為貝利斯像)
貝利斯為斯彼福這首詩所譜的曲調調名就用了那首沉船的船名:Ville du Havre。他寫下的曲調與斯彼福的歌詞相互交融,充滿著莊嚴、宏大和敬虔,旋律在低沉開始,然後一層層昇華,烘托渲染出“我心靈得安寧”的主題,從而將基督徒與神之間那種永恆的關係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歌問世不久就得到廣泛流傳,繼而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教會傳唱,被譽為19世紀最感動人們靈魂的讚美詩歌。一個半多世紀中,無數基督徒含著淚高唱這首詩歌讚美主;數不清的著名歌唱家選擇高歌這首百年經典老歌以表達對上帝的愛與敬虔,無數經歷了人生苦難而陷入悲傷的人因唱這首歌而帶來心靈的安慰,更有無數的人被這首詩歌及背後的故事感動而歸入到主的名下。
《我心靈得安寧》詩歌背後的故事深刻地體現了我們基督徒與主那種不可分割的永恆關係,這種關係就像保羅所說的:“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 8:38-39)親愛的尚未享有這種美好關係的朋友們,你們願意白白得到這樣美好永恆的愛嗎?
(请欣赏本文后的视频: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唱“我心灵得安宁”)